成为舆论背后的推手,曾经是令诸多媒体人困惑的事情。因为它代表了商业利益,但同时却与新闻职业道德相违背。
然而流量社会的到来,让舆论推手开始变成企业竞相追逐的香馍馍,不少深谙传播之道的媒体人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幕前,有狐创意的创始人郭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从曾经的无冕之王到如今的热点推手,郭璐实现了从传递价值的资深财经记者到创造价值公关推手的华丽转身,成为业内顶级事件营销专家,由她亲手打造的国内首家事件营销机构深圳市有狐创意传媒有限公司几乎自2015年成立伊始,便能每年出一个全网热搜案例。
1.新闻老炮
郭璐曾是一名财经记者。她毕业于欧洲著名的新闻专业英国卡迪夫大学国际新闻系,十年的媒体职业生涯跨越国内外媒体标杆如英国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新华社等。
她曾经的理想是做一个发掘真相的调查记者。她报道过报雅安地震、富士康跳楼事件、山西中煤集团高管贪污案等重大新闻,还挖到过令中概股企业闻风丧胆的海外私募刺客浑水机构独家猛料。最猛的一次,她深入传销机构,揭发了当年被央视点名当年十大诈骗案之一的董事长卷款30亿跑路的真相。
当时没有新媒体,十万加的说法更不存在,但她写的新闻,均是货真价实的报纸杂志封面、网媒弹窗头条,被凤凰卫视窦文涛、鲁豫连名带姓的读过。
采访中,她曾经颇带遗憾地描述她转型的原因,那时候传统媒体日渐式微,认真做新闻的记者都快没有活路了,生计都难以保障。
从来不做软文的她开始向现实低头。为了攒下一套单身公寓的首付,她接了份只给3万稿酬的活,帮全国首批高级工业设计师做访谈录并集结成书,数十万字十天出稿。
写完的当天,她虚脱地摊在椅子上,望着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发了一下午呆。
她认识几个还算有点名气的经济学家,帮他们润色兼代笔,跌跌撞撞地走上了工具书捉刀人之路。比如那几年低碳概念炒得火热,她接到的选题就是《碳金融概论》;过段时间国内银行业讨论学习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她就得写一本《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虽然有稿费,却不像当记者那么有成就感。
书名和内容都套用国外教材,角度没有创新。如果不是冠以名人著作,估计也难畅销,郭璐喜欢的作品,如同她闲暇时在晋江连载的网文一样,要情节奇峻,环环相扣,最不济也要从尘埃里炼出钻石来。
很明显,影子写手不是她的归宿。
2.
命运悄悄地叩了她的门。
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郭璐采访中认识的一位初创公司创始人找到她,想请她为自己刚上线的即时通讯软件做篇软文,体裁风格不限。彼时微博方兴未艾,她埋头微博段子的插科打诨一时无法自拔,头脑一发热,连写带画出了条如何利用社交工具抓奸的段子,把新上线的吼吼App小范围带出了圈。
创业圈子不大,兼之公关营销人才奇缺。郭璐擅长捕捉新闻热点,标新立异的想法又与年轻创业者不谋而合,一时间她的身边围绕了许多剑走偏锋创业者,想向她探讨利用公关手段四两拨千斤谁知给他们的第一堂课竟然是如何传递价值观。
郭璐说,好的公关手段就是讲故事,但讲好一个所有人都服气的故事,首先你自己的价值观要立得住。
可口可乐不是流传有个配方,让大家相信它和其他可乐口味不一样?现代食品工业多么发达,研究出一份饮料配方有多难?可是可口可乐绝密配方的故事立住了,是因为消费者被暗示了这样一种价值观他们如此保护配方,产品味道一定与众不同。这个价值观一旦被植入,产品怎么都能深入人心。
在和不同的创始人接触中,郭璐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其实最擅长的是利用媒体,帮企业讲出真实而精彩的故事。
对郭璐而言,帮创业公司做事件营销是一个远比写独家报道更具备挑战的事情。不同于为媒体写头条,事件营销需要有布局、有战术,可能简单一场热搜,需要长达十几日甚至数月的策划,非团队作业不可为。
2015年,90后霸道总裁余佳文因为明年给员工发一个亿的豪言壮语进了当年首个热搜事件,而余佳文背后的公关团队更是以一篇《一直被黑的余佳文终于发话了》掀起舆论巨浪,至今知乎等社交平台仍有不少用户讨论着这个亿级搜索量的公关佳作。这一切,正是出自郭璐和她创立的事件营销公司深圳市有狐创意传媒有限公司之手。
而今,郭璐已经成为一名公关领域的著名导师,她身边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媒体人、互联网KOL、新媒体作者以及海归设计师,他们深谙大众传播的核心规律,能以实战经验为企业提供出色的公关咨询、互联网营销、危机公关等专业方案。
成立四年来,有狐创意打造了一套坚实的海外媒体关系和新媒体矩阵,并打造出许多搜索量过千万的营销事件,服务客户包括俏江南、老虎证券、聚美优品、阿尔法⼯场、护你妹、施耐德电气、小红书、Wework、易尚展示、奥比中光等。
临近采访结束,郭璐的同事帮她打开直播厅。主办方用炒作的艺术作为标题,吸引着付费用户进场。60分钟的在线课程,听下来竟没有一位听众退场。一夜爆红的秘诀,如今居然有人亲囊传授,这在十年前仿佛不可能的场景,被时光暗中偷换。